蓝鲸自杀游戏背后的黑洞
文:JEET MA
今天暗黑一下,聊一个恐怖的事——蓝鲸死亡游戏。
最近一段时间,一种名叫“蓝鲸”的死亡游戏开始在国内蔓延,参与游戏的人年龄一般在10-14岁,而且一旦加入了这个游戏就不能中途退出,玩家需要按要求完成”蓝鲸“提供的任务,一共40多天,在最后一天,自杀。
据说这种“蓝鲸游戏”起源于俄罗斯,至今已经导致了一百多人自杀。游戏的具体任务怕有人效仿,就不详写了,大致是:刚开始时在胳膊上刻出一个鲸鱼,表示加入;随后的几十天内每天被人早晨4:20叫起,看恐怖片;被人灌输自杀美好的概念;最后一天在人为的诱导下,跳楼。
网友的戏谑版
国内许多网友对这种“蓝鲸游戏”持有的是一种戏谑的态度,认为这个游戏就是一群中二病小朋友没事找抽的自杀狂欢。
还有人觉得这里面有超自然因素,是中邪、邪教,甚至扯到了香港鬼片《自杀前14天》,这都纯属tm扯淡。
如果你对各种著名危险的心理实验有了解的话,这种死亡游戏其实就是一个大型的网络心理暗示实验,杂交了很多其他心理实验的要素,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,里面有很多阴险的设定。我来讲讲。
1. 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:他们为什么服从蓝鲸?
蓝鲸游戏的管理架构是带有强权色彩的,这个游戏并不是你想终止就能终止的了的,因为你要为自己的中途退出付出代价。
据了解,如果你加入了蓝鲸游戏群,这意味着你必须遵守游戏的十几条规定,而且还需要提交包括裸照、家庭成员身份证号、手持证件裸照等个人资料。每天完成任务后必须提交相关的证据。如果你在游戏过程中私自退出,或是没有完成任务,都会导致你的资料被泄露,以及各种威胁。
这些规定是一种外在的强制力,而对于年龄在10-14岁,心理脆弱,心智发育不健全的少年而言,这些强制的规定和惩戒下,蓝鲸就成了一种权威。在权威之下,他们还能保持理智和道德判断吗?
1961年的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告诉我们,不可能。
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源于一次军事审判,一名曾负责犹太人屠杀任务的纳粹党徒在审判中为自己辩护,他认为自己不该对屠杀负责,因为他只是在执行命令。
这一现象引起了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拉姆的关注,因为特别是战争期间,即便是在邪恶的命令下,无条件服从于权威的例子非常之多。
他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:从社会各界找来1000名志愿者,并让他们来担任教师角色向学生提问单词。老师和学生隔了一堵墙,互相看不见,只能听到声音。如果学生回答有错老师就对学生进行电击(听起来像杨永信哦)。一开始是15V,每答错一次增加15V,最高到450V。全程中有米尔格拉姆的同事穿上白大褂冒充专家督促老师。
实验开始后,学生便开始犯错,老师就一次次施加电压。刚开始时学生并没什么特别反应,但是当电压到了强烈阶段时,隔壁的学生开始惊叫哀求,老师们也出现紧张、担忧、焦虑、恼怒情绪,但是专家冷静地回答说“请继续”、“实验必须继续”等,老师又会继续进行提问和惩罚,直至电击为最大值,学生尖叫后不再有声音,可能已经嗝屁了。
其实墙另一头学生的电椅根本就没通电,学生也是演员装的,负责表演被电击后的反应,米尔格拉姆就是想看看这群志愿者到什么地步才会反抗权威。
然而实验的结果是这1000个志愿者没有一个人在300V之前拒绝服从,有三分之二的人都按下了450V的按钮。米尔格拉姆在他的著作《对权威的服从:一次逼近人性真相的心理学实验》中总结:
当一个人进入权威系统之后,会有一次心理重组的过程,我不再是能够按照自由意志行动的“我”,而是权威的奴仆。
而对于蓝鲸游戏的参与者,特别是心智发育不健全的小孩而言,进入蓝鲸这个带有强制性的权威系统后,恐怕关注点不再是什么自尊自爱一类的人道话题,而是能否完成今天的任务了。
2. 管理员与游戏者的关系:路西法效应
在蓝鲸游戏中,还有一个非常险恶的设定:管理员并不是指定的,随便哪个入群的成员,只需要缴纳60欧元就可以当上管理员。管理员的任务就是监督游戏者完成死亡游戏流程,而管理员本身不需自杀!
这套险恶的套路应该来自于臭名昭著的斯坦福监狱实验。
1971年,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·津巴多(Philip Zimbardo)主持了一个富有争议的实验——斯坦福监狱实验。他招募了24个青年志愿者,然后将这些人随机的分为“囚犯”或是“警卫”,津巴多按照监狱的形式和要求,一方面让“囚犯”们穿上真正的监狱囚服,剃掉头发,将其关进狭窄牢房;同时,给“警卫”们分发了制服,配了哨子和警棍,和管理“犯人”们的权力。
试验刚开始时大家只是像在演戏一样嘻嘻哈哈,但是过了几天之后,这些没有任何仇恨和冲突的志愿者们开始真的带入角色设定了:警卫们随着角色的深入变得愈发暴力残忍。而“囚犯”们也仿佛像自己真的被定罪了一般,低落脆弱,心理受到了严重的创伤。引发更大的祸患之前,试验者赶快叫停了测试,没人知道测试下去会变成什么黑暗情况。
在这场试验中,狱警被赋予了权威的身份,处于权力顶端的人,话语权最大,往往会有更多的统管欲望,而囚犯面对着强权和整体环境的压力,许多人会产生消极、自我放弃的想法,而这时如果有人命令你去做某件事,你就很有可能会选择服从。
当设定好身份,赋予强权之后,即使运行规则再黑暗,他们都觉得是理所应当的。有人将这种人格发生的变化称之为“路西法效应”(The Lucifer effect)。
在“蓝鲸游戏”中,与斯坦福监狱实验中狱警与囚犯相对应的角色,就是管理者和游戏者。无疑就是处在权力顶端的人,自然会变得愈加残暴,而游戏者则是像米尔格拉姆服从实验中的服从者一样,在强权和威胁下不断变成精神奴隶,最后从楼上一跃而下。
3. 蓝鲸游戏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精巧和险恶的自杀算法
普遍认为,自杀的行为过程分5个步骤:
来源于《初中生自杀意念的个体易感因素及心理干预效果的研究》刘金同
蓝鲸游戏的游戏者大多数是心智发育不健全,心理敏感,脆弱,有抑郁倾向的人,这些人加入蓝鲸游戏,可能本身就具备自杀意念,这种意念可能来源于自身因素,也有可能受周围环境的影响,受人蛊惑等等。
而蓝鲸游戏为这些玩家所提供的就是自杀计划和自杀准备:蓝鲸游戏中最后一个任务就是跳楼,而其中的任务“爬起重机”、“站在屋顶边缘、“坐在屋顶边缘两脚悬空”无疑是在帮助游戏者克服自杀恐惧,以免跳楼的时候自杀未遂退缩。
而任务中4:20起床的任务则是在增加游戏者的自杀概率。
来源于《初中生自杀意念的个体易感因素及心理干预效果的研究》刘金同
在40多个任务中,许多任务都有看一天恐怖片的要求。一方面,看大量恐怖片会影响睡眠质量,另一方面,恐怖片会给游戏者传达大量的负面信息,给予更多的消极暗示,特别是第30—49天,游戏者每天都要4:20起床,并看一天恐怖片,外加自残,无疑是给第最后一天天的跳楼自尽做了充足的准备。
这种游戏对很多有自毁倾向的人来说就是给抑郁症递把刀,是一种极其阴暗的引诱。
4 暗夜呢喃:是谁设计了蓝鲸恐怖实验?
掰开了说,其实蓝鲸游戏的原理并不复杂,最可怕的是谁设计了这个游戏。根据推理,其设计者一定是个精通心理学而且有反社会倾向的人,超人主义,像《沉默的羔羊》里的汉尼拔。
果不其然,这几天新闻报道了蓝鲸游戏的设计者已被抓捕,其情况和推理的猜测差不多:心理学者、孤僻、高智商、反人类。
但有一点完全出乎意料,设计者Philipp Budeikin只有21岁!
而且他的计划全然是疯的,他特别轻松地说,之所以设计这套程序,就是为了清洗“劣等人种”(biological waste)。最可恨的是,Philipp Budeikin谈到这些时,还带着一种沾沾自喜。
而那些对此好奇的少年们,也别觉得自己骨骼精奇,挨得住这种洗脑实验。人的大脑和精神状态是很脆弱的,很容易成为精神的奴隶。
当你无所谓地踏入第一步时,魔鬼已经在暗处笑了。
更多惊喜点击:阅读原文